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的劇情簡介
1941年6月25日,位於白俄羅斯和波蘭交界的布格河東岸:鳥兒在歌唱、軍樂隊演奏著歡快的樂曲,公園裏正舉行聯歡的舞會,祥和中,人們談情說愛,追逐嬉戲,各自享受恬靜、幸福的時光。突然,飛機的俯衝掃射伴著鋪天蓋地的炮擊撕裂了低沉的天空,爆炸的氣浪和飛起來的塵埃瓦礫將驚恐的人們推倒、掩埋。布列斯特要塞是連接華沙-莫斯科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在成群的坦克和裝備精良的德軍圍攻中,8000名英勇的蘇維埃紅軍在武器短缺、建製混雜、犧牲巨大的情形下,堅守信念、捍衛祖國,以血肉之軀於彈丸之地牽製了數十倍於自己的德軍兵力達三十天直至全部陣亡。 戰鬥中,團長和政委身先士卒,在反擊中沉著指揮,鼓舞驚慌中的士兵燃起鬥誌,將不同建製的士兵拚成戰鬥團隊,頑強防禦要塞陣地;另一側,德軍一隊人突入要塞,在搜索前進中與紅軍中尉率領的邊防軍遭遇,紅軍戰士們或是端著上了刺刀的步槍、或是舞著工兵鍬、鐵棒甚至菜刀與德軍展開白刃肉搏混戰,刀槍不全的蘇軍憑借大無畏精神殺得德軍死傷遍地、落荒而逃。
影評《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
俄羅斯導演亞力山大ⷨ特執導的影片《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昨日在廣州試片。相比好萊塢戰爭片,《決戰要塞》顯得相當地“俄羅斯”,在展現生離死別時不再那麽煽情而是有所克製,一個個失敗的英雄的血性和犧牲也被處理得無比詩意。該片將於3月16日在國內公映。
顛覆前蘇聯戰爭片給人的印象
“布列斯特要塞在現代武器麵前不再堅不可摧了,但俄羅斯的人們還是那麽英勇。”以當年軍樂排的少年學員阿基莫夫的回憶開場,《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聚焦在蘇德開戰初期一場殘酷的戰役。雖然切入題材的角度、手法很傳統,但是依靠寫實的手法和場麵,影片中這群蘇軍及其家屬所遭遇的苦難,以及他們麵對戰鬥的勇氣,還是調動了觀眾感情。
布列斯特要塞距蘇德邊境僅一俄裏,由於沒有預警、沒有增援,加上武器短缺、建製混雜,駐守要塞的蘇軍麵臨巨大的犧牲。武器短缺到什麽程度?片中德軍進攻軍人俱樂部一幕,蘇軍紛紛衝出陣地,用工兵鍬、木頭凳子、油桶甚至木板與德軍展開肉搏戰。
以軍樂排的少年學員阿基莫夫為視點,彼佳少校、安德烈中尉、團政委福民為首的蘇軍群像,在隨後的戰鬥中逐一得到描寫。他們的兒女葉基莫夫、阿尼婭等等,則擔負起情感戲的部分。盡管描述人物的方法比較“主旋律”,但卻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就像影片最後一句台詞,“時至今日,他們就像還生活在某個地方一樣。”
《決戰要塞》對傳統的前蘇聯戰爭片進行了“改良”,彼佳少校等人的形象,並非以往主旋律戰爭片那種個人英雄,“機槍橫掃、敵人全倒”的場麵不再出現,他們的血肉之軀如何被逐步擊潰得到詳細描述,這個過程中他們的堅毅意誌令人印象深刻。
連犧牲也描述得很詩意
在寫實的戰場之外,影片不少地方也有俄羅斯電影招牌式的詩意,比如戰爭爆發前軍營和家屬院裏歡樂、恬靜、幸福的時光,比如德軍剛開始進攻時,爆炸的氣浪、塵埃、瓦礫、驚恐的人群,畫麵中帶著殘酷的浪漫。軍樂排的學員阿基莫夫,和安德烈中尉的女兒阿尼婭戀愛的種子剛剛萌芽,戰爭爆發那天,少男少女相約在初夏的清晨垂釣,湖水中兩人的倒影被炸彈擊碎的畫麵,也相當“俄羅斯”。
蘇軍的犧牲,在這些詩化的手段中得以深化:拖著蘇軍屍體的戰馬衝入河溝,河邊全是為了取水而倒下的蘇軍屍體剪影。戰鬥到最後,片中甚至出現超現實一幕:在戰火掀起的塵霧中,手拿火把的無頭士兵在四處遊蕩,血紅的眼中出現昨日和家人合影的景象。
德軍的臉譜化成遺憾
遺憾的是,相比最近的《戰馬》等影片,《決戰要塞》中的德軍還是相當臉譜化。或許為了凸顯蘇軍的英勇,德軍在電影中顯得相當缺乏戰術,甚至顯得愚蠢。雖然擁有坦克等重武器,但他們卻從來沒有駛入城內用於巷戰。德軍步兵進攻蘇軍盤踞的建築時,也從來沒使用過重型武器轟擊。
相比之下,戰爭中4個蘇軍家庭的悲歡離合得到詳細的描寫:彼佳少校聽到第一聲炮響就吻別妻子卡秋莎,衝向軍營。安德烈中尉在戰爭前夜還在和妻子談女兒是不是早戀了,戰爭打響時男人第一個想法就是投入戰鬥,讓老母、妻子、幼兒在地下室等著他。軍隊裏負責放電影的小士兵,戰鬥之前正在向心上人索尼婭求愛,看見爆炸四起,還以為是演習。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